图片
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
丨首发于头条号:小陈茶事
丨作者:村姑陈
《1》
俗话说,成大事者不拘小节。
但也有人说,细节决定成败。
这两句话看起来矛盾,可实际上并不矛盾。
不拘小节,讲的是一个人的心胸、格局和判断力。
也就是大局观要好,心胸格局要大,立志高远,不要把精力浪费在眼前和身边的琐事上。
即使眼前有挫折,困难重重,也只是小节,不会因此被击败,更不会停下脚步。
图片
所以,伟人可以在绝境中自信地喊出:“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”。
而细节,则指的是一个人做事情的时候,严谨周密。
说到注意细节,我脑子里闪现而过的,是狄仁杰之类的神探。
他们之所以在办案时能成功,除了有天赋加成,更重要的是对于事物的敏锐,易于发现常人发现不了的东西。
故而,成大事者,可以不被小节所限制,然后认真地去把大事的每一个细节做好。
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,细节的力量。
图片
《2》
朋友A君是个很注重细节的人。
当然,他可不是什么神探,也不是侦探小说作家。
只不过在平时一起喝茶的时候,发现他的的确确是个“细节控”。
比如,上周在茶桌上,他问了我们一个很细节的问题:
“用白瓷盖碗泡茶的闲暇之余,在还需要继续泡的情况下,盖子是盖在碗上,还是打开放在碗沿上斜搭着?”
相信这个问题,大多数人都想过,可只有少数人会真正在意。
在众人看来,或许这根本就不算问题。
图片
大部分茶客的想法是,盖着也行,不盖也行,反正不会对茶叶的味道产生太多影响。
可实际上,并非如此。
两泡茶之间,揭盖晾茶,会对茶汤滋味产生一定的影响。
试想一下,刚刚出汤时,碗内的茶叶被沸水泡过后,还是热气腾腾的状态。
彼时,把盖子揭开,等于是直接把叶底暴露在空气当中。
随着热气,茶叶中的茶香和某些物质,就会大量飘散出去。
等到喝完这杯茶,再重新把水烧开,中间间隔的时间一长,风味就变了。
再冲泡的时候,明显感觉到这杯茶汤,不如上一杯来得香气馥郁,汤感淳和。
图片
尤其是现在,初春时节,微风阵阵。
泡茶的时候,窗户如果是打开着的,会发现茶汤凉得很快,茶香飘散得更快。
因此,我们不建议揭盖晾茶。
时间充足的话,一泡茶最好是连贯的冲泡,中间不要间隔太长时间。
尽可能完整地,感受每一冲茶汤里的馥郁香气,柔润汤感,以及微妙的变化。
而即便是临时有事,短时间内无法再冲泡了, 卤料配方官方网站注册链接仍然不需要揭盖晾茶。
合盖的时候,在盖碗上留个小缝即可。
如果离开的时间太长,中间间隔十几个小时,那这杯茶也已经变成了隔夜茶。
不管有没有揭盖晾茶,都不提倡继续喝了。
图片
《3》
不过,也有一部分茶客习惯了揭盖晾茶。
据说,这是过去喝铁观音留下来的习惯。
还记得某次出去喝茶,发现主泡者在揭盖和不揭之间,踌躇不定。
出汤之后,先把盖子拿下来放在一旁,思考几秒后,又重新盖了回去,再斟酌一会儿,又把盖子斜搭在碗边上。
这一顿操作下来,实在让人感到疑惑。
如果是老茶客,甚至会觉得对方不够专业,心里没底。
后来,也问了身边的一个朋友,他是铁观音的狂热粉丝。
他的回答是,要揭盖,并且列举了三个理由。
第一,揭开盖子,能让茶叶中的青味散出去一些,香气变得更加纯正;
第二,揭开盖子,能使茶叶耐泡度增加;
第三,揭开盖子,不会让娇嫩的茶叶被高温闷坏,破坏口感。
但以上所说的这些理由,或许的确适用铁观音,并且还得是消青铁观音。
图片
在冲泡消青铁观音时,揭盖晾茶的初衷,是怕高温闷坏茶叶。
担心沸水留下来的高温,把茶叶闷黄,服务支持破坏了茶叶里的叶绿素,确保下一冲茶汤仍旧是好喝的、鲜爽的。
可对于传统工艺的正味铁观音,就不必如此。
看来,仅仅是铁观音这一种茶,就有这么多种复杂的情况。
而其它的茶类,如白茶、岩茶、红茶等,更需要用适合它们的方式来冲泡,而不是盲目照搬。
就拿白茶来说,很多人觉得,白茶喝起来和绿茶、消青铁观音的味道有点相似。
都是“小清新”风格,香气清莹,汤感鲜爽润泽。
然而,白茶在制作的过程中,已经经历过了高温的考验。
它的工艺,主要是萎凋和干燥,用适当的温度,将体内的水分蒸发出去,使含水量达标。
图片
另外,白茶的芽头和叶背上,还覆盖着白毫。
尤其是来自高山的白茶,因为生长条件特殊,温度低,茶树便开启了御寒机制——长白毫。
所以我们会发现,高山白茶身上的白毫,又浓又密。
白毫的作用,除了能够给我们带来鲜爽感外,还具有很强的防水性。
因此,白茶先天长有白毫,后天再经过加工,压根就不惧怕沸水的冲泡。
既然不怕沸水,白茶又怎么会被闷黄、闷坏,破坏口感呢?
这种担心,完全是多余的。
图片
《4》
至于岩茶和红茶,它们就更不怕高温了。
因为在加工的时候,都不同程度地经历过高温的考验。
而区区沸水,对成品茶叶起不到什么伤害,反倒是有利于香气和滋味物质的充分释放。
值得一提的是,武夷岩茶的焙火工艺,茶叶需要在高温的焙火间,待上数十个小时。
如果这样的温度都能承受,何况是合盖时,盖碗里的温度呢?
此外,关于揭盖晾茶能增加耐泡度的说法,同样是没有依据的。
一款茶究竟耐不耐泡,能泡几次,主要取决于品质。
品质优越,内质丰厚,养分充足,自然更耐泡。
即便没有揭盖晾茶,也能发挥出超群的表现,泡到七八冲,甚至突破十冲。
图片
反之,品质普通,或是劣质的茶叶,内质不多,耐泡度不尽如人意。
此刻,揭盖晾茶只会让香气物质消散得更多更快,对提高耐泡度没有一点帮助。
其次,耐泡度还和泡茶的手法有关。
要避免闷泡,出汤后还得注意沥干茶汤,不要留余水。
正确的冲泡,能让好茶锦上添花,展现香气滋味曼妙的同时,耐泡度也极佳。
而这件事,和揭盖晾茶,似乎没有太大的关系。
当然,不同的人对泡茶,有不同的看法与见解。
到底是闷着好,还是揭盖晾凉好,主要看列位看官的个人选择。
图片
《5》
空气中的成分,很复杂。
有一些,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东西,比如细菌。
若是无法保证房间的清洁度,让茶叶暴露在空气中,还容易遭受空气中细菌的污染。
从卫生角度来看,还是建议大家尽量不要揭盖了。
不管是连续不间断的冲泡,还是见缝插针的冲泡,都不建议。
实在不放心的话,开个小口,也足够了。
有些知识,在茶圈里是广泛通用的,六大茶类皆适用,而有些知识,则只适合某几种茶。
揭盖晾茶,便是属于“小众”的知识。
如果生搬硬套,反而是对其它茶类的不尊重。
不过,说得再多,也不如自己亲身经历和体验来得真切。
到底是揭盖好,还是不揭好,分别试试,总能得到答案的。
原创不易,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,请帮忙点个赞。
关注【小陈茶事】,了解更多白茶,岩茶的知识!
小陈茶事村姑陈,专栏写手,茶行业原创新媒体“小陈茶事”主笔,已出版白茶专著《白茶品鉴手记》,2016年-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。